
“龙井茶香里体验剧本杀,枇杷树下直播带货,葡萄大棚开播‘田间课堂’……”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壮阔画卷中,一支由“银发智慧”与“青春力量”组成的特殊队伍正活跃在田间地头。今年6月以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关工委启动“银绿携手下乡村”项目,与学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结合,组织10余名“五老”与近百名大学生结对,深入杭州、丽水、湖州等11个县(市、区)村庄,以需求导向、数字赋能、治理创新为主线,为乡村振兴注入“银发+青春”双动能。
7月至9月,服务团队累计举办技术培训与文化课堂47场,培训村民800余人次,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直播8场,获3万余人次点赞,在厚植了学生“三农”情怀的同时,有效助力当地农产品生产销售、文旅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深化,积极探索一条高校服务乡村共富的路径。需求导向精准把脉,靶向破题
针对“乡村文化传承难”问题,在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商务智能学院实践团在“五老”教师朱雪兰指导下,引入“沉浸式文旅”模式,基于龙井茶文化开发的“古村茶旅剧本杀”,通过解谜任务联动千亩茶园与艺术工坊;设计集齐碎片的全村隐藏彩蛋,吸引年轻游客参与寻宝,带动了村庄研学游客量的增长。
聚焦枇杷产业强却“品牌弱”问题,在杭州市余杭区塘栖村,数字贸易学院特聘“五老”导师唐国标带领学生深入服务,通过打造“枇枇”IP形象,开发 AR明信片、电商小程序,指导村民在枇杷树下直播带货,策划“枇杷叶深加工+短视频科普”等方案,破解村庄品牌传播难题,推动了当地枇杷销售与产业发展,让产业“火起来”。
根据当地农业技术落后等情况,在德清县东衡村,食品健康学院实践团特聘“五老”导师、退休农艺师王建国带领团队在葡萄大棚开展“田间课堂”,累计培训21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200份;指导学员用便携式检测仪为农户检测土壤
酸碱度,定制“生石灰调节 pH值+腐熟羊粪增肥”方案,帮助农户解决土壤偏酸造成的果品产量低问题。数字赋能科技为犁,文艺助农
在绍兴市诸暨市斯宅村,数智财金学院实践团在“五老”教师朱明指导下,运用高清扫描、三维建模技术建立“非遗数字纹样库”,将越绣“金丝缠枝莲纹”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资产,并开发“非遗潮玩系列”IP形象。团队联合艾林针织厂,将剪纸纹样融入 T恤、围巾设计,首批联名款通过直播带货,推动了非遗与针织产业深度融合。
在杭州外桐坞村,朱雪兰指导团队提出“艺术 IP电商变现+数字化非遗传承”赋能体系,为企业“知一阁木作工坊”搭建淘宝网铺,优化店铺页面并融入“嵌银紫檀”工艺故事,将艺术与文化融合推动木工艺术品线上咨询量、销量快速增长。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在“五老”王蓓老师带领下,走访供销合作社与非遗工坊,推动“数智赋能供销情怀”。团队还协助景宁县供销合作社建立“高山蔬菜盒马村”,通过短视频矩阵助农,并联合奇尔茶业推广“养羊控草”生态茶园模式,实现“羊茶共生”绿色转型。治理创新多元协同,共建共富
在嘉兴市桐乡市越丰村,创意设计学院实践团在“五老”教师胡爱娟带领下,通过走访基层干部、群众20余人,深入了解当地“一约两会三团”乡村治理机制,提出数字融合发展、强化青年参与等建议。团队设计“白菊宝”IP形象及系列文创产品,拍摄红色文旅宣传片4部,助力视觉化传播,为“桐乡经验”的推广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能。
在塘栖村,“五老”导师唐国标指导团队,调研“三众三园”模式(众学、众创、众筹+研学中心、果园、乐园)运作模式,提出数字赋能、文旅同行等建议。团队开展电商赋能专项培训服务8场,培训200余人次;拍摄、推广三个共富宣传短视频,带动线下研学、果园采摘游客量增长55%,促进了村庄与村民共富,为乡村产业治理赋予新形态。银绿同行共富花开
“银绿携手下乡村”活动以“五老”为纽带,以青年为先锋、以需求为导向、数字为引擎、治理为保障,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路径。
“五老”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他们用一生积淀的乡土智慧,为青年提供“活教材”;用与时俱进的创新,为共富点燃“新引擎”。正如王蓓老师所言:“党和人民需要我,我一定坚持干下去。”这份坚守,正是“五老”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他们以银发之光照亮乡土,以赤子之心托举未来,让共同富裕的种子在浙江大地上生根发芽,终将长成一
片绿意盎然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