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浙江经贸学院”)产教融合大楼内灯火通明,掌声如潮。近日,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巡演活动在此上演,2400余名师生沉浸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同上一堂美育思政课”。江姐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金永玲的深情演绎,与《红梅赞》《绣红旗》等经典唱段的激昂旋律交织,让现场师生无不动容。“这既是一次艺术的洗礼,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劳赐铭在演出结束后感慨道,“我们要在红色经典中筑牢信仰之基,将先烈的精神转化为奋发向前的动力。”
据悉,这场活动是浙江经贸学院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之一。近年来,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真理的味道·之江红韵”品牌为引领,通过理论武装、实践创新与文化浸润“三驾马车”,推动思政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浸润跃升,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同上一堂美育思政课”——经典歌剧《江姐》走进浙江经贸学院。
筑牢思想根基,强化理论铸魂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要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青年学子成长的精神航标,就必须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构建让理论学习“活”起来、“潮”起来的全新生态。为此,学校高擎思想引领的旗帜,打造并持续完善“学、讲、宣、做、改、督”六位一体的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一方面,内部挖潜,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选派优秀师生送党课进中学、入小学,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今年,学校校长陈德泉亲自走进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面向200余名中小学生宣讲,将适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党史故事、国情知识以生动形式带入基础教育课堂,将理论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另一方面,外部引智,打开校门办思政,邀请杰出青年榜样走进校园。今年以来,学校接连邀请青年科学家唐丽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蒋应成来校分享,用他们的奋斗故事多维度诠释“真理的味道”。

浙江经贸学院开展“新时代变革实践”主题宣讲巡讲活动。
拓展育人场域,深化知行合一
在浙江平湖市“新仓经验”批示展示馆,一群来自浙江经贸学院的学生们正围坐在老一辈供销社人身旁,聆听他们讲述20世纪50年代如何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连通城乡、服务“三农”的故事。这是学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现场教学环节。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抽象的理论在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碰撞中,变得可触可感、深入人心。
如何让思政课“活”起来?近年来,浙江经贸学院不断打破课堂边界,依托“馆校社企”协同机制,联通社会“大课堂”,以浙江“红色根脉”为底蕴建设“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共建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持续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农田里的思政课”“工厂里的思政课”“舞台上的思政课”,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定制化的实践场景。同时,校内2600平方米的红色供销党建馆和家风文化走廊,也已获批浙江省高校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培育单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展课程现场教学。
激活内生动力,塑造育人生态
今年1月,浙江经贸学院一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研讨会引发思辨。现场来自中职和高职的教师围绕“大运河文化”进行“同题异构”教学展示,引来全省50余所院校的350余名教师凝神倾听。当日,由浙江经贸学院牵头的浙江省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进一步传递出学校多元、深厚、鲜活的育人生态营造理念。
近年来,学校将持续打造了“梯次分布”的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不仅开发“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等虚拟仿真系列微课、成功立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还创新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目前,学校已建成《非遗茶俗》等非遗特色国际化课程2门,培养了浙江工匠2名,荣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国赛一等奖等多项省赛国赛荣誉,成功培育了8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让文化育人成为有教材、有课堂、有实践的完整体系。
面对“Z世代”学生,学校大力推动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学校官方平台、校属部门平台两级联动的“互联网+思政”格局,以青春之声传递思想理论力量。去年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学校以快闪方式唱响《大中国》,以情感共鸣激发广大师生爱国情怀;精心打造的“经贸青年说”微宣讲系列视频,让学生成为理论的讲述者和传播者,用青春之声点燃青春之志。同时,学校迭代学工系统,打造“四立教育”智慧思政平台,通过全过程数据采集绘制学生成长画像,实现了文化引导与精准育人的数字化统一。据悉,该系统已入选高校智慧思政特色应用试点单位和应用场景建设单位。

中高职教师围绕“大运河文化”主题进行“同题异构”教学展示。
浙江经贸学院的“大思政课”建设正以系统化、品牌化书写着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真理的味道·之江红韵”品牌内涵,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推动思政教育培育更多“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78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