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盛夏,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数智解码・畲药茶韵” 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穿梭于杭州龙坞茶镇的青翠茶园与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山水之间。在为期五天的实践里,成员们以茶药为媒、文化为魂、数智为翼,在茶香药韵中探寻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用专业赋能发展,为绿色生态促进共同富裕留下生动的青春注脚。
图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数智解码・畲药茶韵” 暑期社会实践团合影
龙坞溯源:茶香里的数智启蒙
抵达实践首站杭州龙坞茶镇后,实践团走进西湖龙井茶博物馆,开启一场沉浸式的茶文化溯源之旅。在博物馆讲解员史老师的指引下,成员们循着历史脉络缓缓前行,边学边记。博物馆呈现了唐代茶事雏形到明清贡茶辉煌各阶段的龙井茶发展情况,馆内一件件泛黄的文献、古朴的茶具,无声诉说着西湖龙井的千年韵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西湖龙井茶博物馆聆听史老师讲解
团队成员还近距离观赏了茶艺展示,“烫盏要匀,投茶要准,注水要缓”的动作行云流水,成员们屏息观察,手中的笔记本记满了技艺细节与文化典故。
图为西湖龙井茶博物馆史老师进行茶艺演示
走出博物馆,西湖工夫茶府里的交流更添实践温度。在这里,实践团与品牌市场营销 2023 届毕业生李玉杰深入对话,听他讲述龙井茶产业从 “卖产品” 到 “卖文化” 的转型故事。“‘西湖工夫茶’靠的是严苛选料与宋韵冲泡仪式的融合,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的故事。” 李玉杰的话让成员们深受启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西湖工夫茶府聆听李玉杰分享
谈及数字化转型,李玉杰打开直播间后台,“疫情后我们转向线上,不只是简单卖茶,更是通过镜头讲好茶叶背后的文化。” 在他的指导下,成员朱夢霖、王小靓亲手操作直播中控台,将镜头对准茶荷中舒展的茶叶,在直播中讲述茶文化知识,弹幕里 “想学冲泡”“想买茶” 的互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 “数智赋能” 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小靓在李玉杰指导下体验直播的图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朱夢霖在李玉杰指导下体验直播的图片
景宁探路:茶药非遗里的共富密码
7月21日,实践团抵达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走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景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一面 “打造清廉供销” 的文化墙,彰显着基层供销系统的责任担当;桌角一个老式铁盒里,泛黄的布票、棉花票静静躺着,承载着物资流通的岁月记忆。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 “清廉供销” 文化墙的图片
在座谈会上,景宁县供销联社副主任齐兴华分享供销社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为成员们揭开了畲乡数智助农的面纱:“我们打造‘景宁供销跑村’短视频矩阵,让村民的土货被更多人看见;推动全国首个高山蔬菜盒马村落户,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链条;建立山海协作驿站,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每一项举措,都离不开“数智+文化”的创新。
图为实践团在供销社座谈会的合影
图为景宁县供销联社副主任齐兴华向实践团介绍助农举措
次日,实践团走进畲医药展览馆,这里一座承载千年智慧的宝库,泛黄的古方典籍摊开在展台上,木制药柜的抽屉上刻着畲文药名,布满岁月痕迹的碾药槽里,似乎还残留着草药的清香。
图为实践团在畲医药展览馆的合影
实践团在畲医药展览馆参观古方典籍的图片
“畲族有‘十药膳’之说,黄精就是其中的宝贝。” 工作人员告诉大家“黄精要经过九次蒸晒,既能入药调理身体,又能煲汤增添风味,这是老祖宗‘药食同源’的智慧。” 成员们凑近观察,用手机记录黄精的形态,认真聆听每一段与畲医药相关的故事。
图为野生百年黄精的图片
当天下午,实践团有幸与景宁县卫健局副局长李茜开展研讨,共同讨论畲医药传承的现实课题。“畲医药的骨伤疗法、草药外敷在基层很受欢迎,但现在能认全几十种草药的年轻人,全县不超过五个。” 她谈到,畲医药在基层医疗中作用独特,但传承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破解。团队成员认识到,如何用数字手段宣传、保护畲医药传统并进一步创新,是老一代人与青年人的共同课题。
图为景宁县卫健局副局长李茜与实践团成员研讨畲医药传承
图为景宁县卫健局副局长李茜与实践团成员研讨畲医药传承
7月22日下午,实践团来到景宁奇尔茶业惠明茶生产基地。“惠明茶生长在海拔 600 米以上的山区,云雾多、温差大,所以香气更持久。”公司副总经理汤旭东边走边介绍,随后指向茶园里低头啃草的羊群,“这是我们的‘养羊控草’模式,用羊粪替代化学除草剂,羊粪还能当天然肥料,既环保又能保证茶叶品质。”成员们纷纷感叹,这是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完美融合,也是“两山”理论指导下山区茶园绿色转型的生动样本。
图为汤旭东向实践团介绍 “养羊控草” 茶园管理模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奇尔茶业茶园观看相关视频
随后,实践团来到非遗惠明茶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雷顺平老师的惠明茶专业合作社“惠明茶是畲乡的根和魂,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制作惠明茶了。” 雷顺平拿起一片茶叶,眼中满是珍视,“现在我教徒弟,既要守住‘摊青、杀青、揉捻’的老手艺,也要想办法让年轻人愿意学、喜欢学。”说着,他点燃铁锅,抓起鲜叶抖入锅中,竹匾在膝间翻飞,茶叶在高温中渐渐蜷缩成条索,老匠人的坚守与热爱,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成员。
图为实践团在非遗传承馆的合影
图为雷顺平向实践团讲述惠明茶的老手艺
在景宁供销社“景宁600”农产品下属九龙银丝体验中心,实践团成员见到了丽水市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纪伟根的一口老铁锅。“这口锅跟着我几十年了,见证了九龙银丝的每一次蜕变。”纪伟根说。
图为纪伟根向实践团成员展示老铁锅
纪伟根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中的长筷不停翻动铁锅里的地瓜面,银丝在热气中弹跳,扬起细碎的淀粉。他介绍,九龙银丝俗称 “九龙地瓜面”,以本地番薯为原料,经洗缸、沉淀、蒸粉等多道手工工序制成,2023年还荣获了浙江省 “十佳面条” 称号,是 “畲乡十小碟” 里的待客佳肴。“创业初期多亏了供销社的支持,他们帮我跑销路、做推广,供销社就是我的娘家!” 现场,实践团成员化身“供销推介官”,举着相机记录纪伟根炒制银丝的瞬间,认真拍摄推荐视频,希望让这门手艺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纪伟根现场炒制的九龙银丝图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协助景宁县供销联社拍摄九龙银丝推荐视频
岗石村的村播现场,更让实践团看到了数智赋能乡村的鲜活场景。只见村文化礼堂内,专业主播正对着微信视频号镜头,展示畲乡土鸡蛋:“大家看这蛋壳,透着自然光泽,都是散养的土鸡下的,营养又健康!”手机里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直播团队运营负责人笑着介绍:“以前村民愁土货卖不出去,现在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不仅拓宽了销路,还能给村里老人提供打包分拣的零工机会。”齐兴华副主任补充道:“今后我们会进一步运用新媒体,发掘更多景宁特色,让畲乡好货走得更远!”
图为岗石村的村播现场
图为直播团队运营负责人和实践团成员分享村播的故事
文化铸魂:从博物馆到双后岗村的精神洗礼
实践最后一天,实践团走进景宁畲族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一场畲族文化之旅。展厅里,畲族茅寮模型的 “千柱落地” 结构令人惊叹——120根细木支撑起屋顶,巧妙适应山区多雨多风的气候,尽显畲民的生活智慧;还原的传统厨房场景中,古朴的灶台、陶罐、竹篮一应俱全,仿佛能看到畲族人家生火做饭的温馨画面;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精美的凤凰装,银饰在灯光下闪烁,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讲解员介绍:“凤凰是畲族的图腾,凤凰装的每一片银饰、每一处刺绣,都藏着吉祥的寓意。”成员们驻足观赏,不时提问,深入了解畲族的历史、民俗与文化传承。
图为景宁畲族博物馆的茅寮模型
图为景宁畲族博物馆的畲族银饰
如今的双后岗村,畲族风情民宿错落有致,茶园与稻田相映成趣,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了“生态与文化共生”的生动样本。站在村口眺望,成员们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也更加明白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双后岗村党建展示馆
这个夏天,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数智解码・畲药茶韵”实践团的脚步,从龙坞茶镇的数智探索,到景宁畲乡的茶药非遗守护,每一段经历都充满收获。他们不仅记录下畲乡的茶香药韵与共富实践,更用专业能力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实践虽落幕,但青春与畲乡的故事仍在继续,这群青年学子将带着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继续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用行动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清心源的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畲乡九龙银丝体验中心的合影
(原文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5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