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西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微藻培养车间里,一排排玻璃罐中的绿色液体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里的微藻产量比半年前提高了20倍,生产成本却降低了一半。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位特殊的“跨界者”——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虎,他同时担任西月生物的科技副总。 “过去我们的微藻培养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现在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过程更加可控了。”西月生物创始人刘朋介绍道,通过浙江省“科技副总”制度的桥梁作用,张虎团队帮助企业建立了全新的生产工艺体系。 西月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微藻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微藻作为生物能源、食品、医药等领域的重要原料,其高密度培养技术一直是行业难题。刘朋坦言:“我们的目标是将微藻二级扩繁产量从10克/升提高到150克/升以上,但技术瓶颈限制了发展。”面对这一需求,企业需要既懂科研又熟悉产业化的专家助力。 作为微藻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张虎拥有15年的科研积累,曾在中科院、西湖大学等机构从事微藻异养培养、光生物反应器研发等研究。更巧的是,他与西月生物的刘朋不仅是河南老乡,还是西湖大学的旧同事,彼此知根知底。 “我的研究一直偏向应用方向,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张虎说,“科技副总的机制让我能名正言顺地深入企业一线,把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他看来,这一角色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打通产学研壁垒的重要契机。 去年9月担任科技副总后,张虎迅速投入工作,与企业团队共同凝练四大关键技术问题:微藻异养超高密度培养、经济微藻资源发掘、智能光生物反应器研发以及微藻环保应用。 在微藻异养培养技术上,团队取得了重要突破——筛选出一株蛋白核小球藻,其生物质浓度达到200克/升,比文献报道的最高产量提高25%以上,“这一成果预计可为企业创收超百万元,相关专利已在申请中。”张虎介绍。 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之间常存在“鸿沟”,高校追求理论突破,企业需要快速落地。张虎认为,科技副总的机制恰恰能弥合这一差距。“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发起、高校推动,三方合力让科研更贴近实际需求。” 眼下,张虎正带领团队攻关下一代智能光生物反应器,通过AI和LED技术实现微藻生产的精准调控,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此外,他还计划将微藻养殖与废水、废气处理结合,探索环保领域的新应用。 “科技副总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张虎说,“未来,我会继续当好这座‘桥梁’,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原文链接:https://kjb.zjol.com.cn/html/2025-07/18/content_3636_1424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