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高职志愿,选什么最易就业——一位招生10多年的老师,告诉你一段高职“逆袭史”

来源:招生就业处发布时间:2013-08-02浏览次数:157

我省第三批分数线今晚公布

高职志愿,选什么最易就业

一位招生10多年的老师,告诉你一段高职“逆袭史”

本报记者 沈蒙和 本报通讯员 胡超笠

来源:201382日钱江晚报D0001版:新教育

 

 在40度的高温下,等待对高考生来说,尤为漫长,还好浙江高考第三批最低录取控制线,不像大雨一样爱躲猫猫。今晚分数线即将公布,这意味着,又有10余万考生能看到录取的曙光。

  在第三批招生的大部分是高职院校。有人说,高职拿的是大专文凭,以后就业要吃亏;也有人说,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受欢迎,部分人的薪水不比白领逊色,被称为“高级蓝”。各种各样有关高职的说法,让考生和家长云里雾里。

  在本科生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年”时,高职生却频频传出一毕业就就业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读高职选什么专业,才能在就业时先人一步?

  要回答这些问题,最权威的当属高职院校的招办老师。

  张瑶祥是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本周,记者见到他时,张瑶祥刚从浙江在线的演播室出来。最近找张瑶祥的媒体很多,都是想让他帮考生家长科普一下“高职”的。

 张瑶祥说,要弄清楚高职的变化,那真是说来话长。他从1997年一人挑起学校招生重担,到如今领着8名手下,把招生就业的工作全包下,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这10多年,也正是浙江高职院校的变迁史——

 

    张瑶祥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

1999年,新一轮高校扩招的开始,也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我们学校就是那时开始筹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招了20年的普通中专开始停招,第一年以高职名义招生,学校只开了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市场营销等四五个专业,招的人很少,就400个计划,实际报到了361人,报到率刚好过90%,这也是历史上报到率最差的一年。

高职院校在当时是新生事物,很多学生和家长宁可选本科院校的大专班,也不选高职,尽管两者毕业后拿的都是专科文凭。不少学生宁可去高复,也不愿意读高职。

怎么办呢?我想,主动出击总比干等着好,从那年起,我开始在全省各地跑,一年要拜访四五十所普通高中和职高的校长,跟他们宣传,什么是高职。

2000年,宣讲的效果还是蛮明显的。这一年我们学校招生计划是600人,增幅50%,竟然出现了生源爆满。因为报名人数多,生源好,得到了100人的扩招名额,而且报到率猛升到了97.15%

2001年,学校招生计划又增了50%,我顺利完成任务。但据我所知,当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遭遇分数线上招不满的尴尬情况,倒不是因为学校不好,有几所学校这两年分数线还挺高的,主要还是缺乏宣传,整个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普遍较低。

2002年,因为招生难,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招生宣传的重要性,其他高职的招生老师也开始跑高中了,但我却跑得越来越少。不是想偷懒,而是受了“刺激”。之前,宁海的一所职高校长主动联系我,请我给学生做讲座。我认真准备了一番,去讲了。结果讲完后还没走出门,我就听到学生在后面议论:“这个学校肯定不好的,不然干嘛来宣传,肯定因为没人去。”我留意了一下当年的录取情况,这所学校果然无人报考。

不跑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整个社会已经对高职有一定了解,考生的需求在改变,他们的问题变得个性化,不再需要科普性讲座。因此,那年我和同事开始把重点放在接听咨询热线上,从早上7点接听到半夜12点。最忙的时候就睡在办公室里。

2005年,高职咨询热线最火爆的一年,我们的咨询电话从原来的一部增加到五部,我的手机在那一年真的打爆了——接听电话太多,里面零件烧坏,彻底报废了。

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改革,原来的第四批专科和第五批高职合并成第四批,打破了隔在大专与高职间的那堵墙。经过七八年的快速扩张,考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的逐步认可,这一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量到了峰值。

随着90后考生的出现,高职招生咨询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年咨询电话明显少了。你别看我年纪大了,用的是古董级手机,可在工作上还是蛮赶时髦的,我开始重点折腾网络,在招生网上与考生互动沟通,网站访问量成了招生的晴雨表。

2009年,浙江省试行新课改高考方案后,普通高校招生批次变成全国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3个批次。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热门专业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校一直稳居分数线头把交椅的国际贸易专业,被会计专业反超。会计专业这个第一的位置一直保持到现在。不过大家一定想不到,这两大热门专业在就业的时候,都排不上第一。在我们学校,就业满意度最高,毕业生薪水最高的专业,不是国贸,不是会计,而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2010年,从这年开始,招生压力感觉轻了不少,我的工作重心也彻底从招生转移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把重点放在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上。

2012年,我把十几年来的所思所做写成了《满意就业——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实践》。我越来越觉得,高职院校要持续发展,就业是关键。

 

    新闻链接:http://qjwb.zjol.com.cn/html/2013-08/02/content_2259319.htm?div=-1